国际大导演李安首次尝试3D拍摄的新作《少年派的奇幻漂流》22日开始在中国公映。电影改编自杨马泰尔的获奖小说,主角是16岁的派,他与经营动物园的家人住在印度,在带着动物移民加拿大的途中,他们的船沉了,派是唯一生还的人类,他要和一只老虎展开一段看似不可能的旅程。近日,本报记者通过电子邮件对李安进行了专访。
《少年派》和一般美国片不一样
齐鲁晚报:《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有一个主题吗?
李安:电影的主题是:在某些方面,我们想独立自主、离开父母亲,然而在其他方面,我们又拒绝长大。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是想当小孩的。人的内心永远有孩子气的一面,但是也必须面对现实、长大成熟。当货船沉了,派认识现实世界的课程也开始了。
齐鲁晚报:从精神层面如何理解这个故事?
李安:当派被独自丢在海上、面对大自然,神成了一个抽象的概念。他没有社会或是人际关系,他得创造自己的社会。而这一切都非常之有趣。这个故事的主题真的切中了生存的核心。所以这本书这么的放诸四海皆准、这么的成功。杨马泰尔曾经告诉我,他是在写一本给大人看的哲学书。当然小朋友也很喜欢。
齐鲁晚报:我们能从派的旅程中学到什么?
李安:一个男孩变成男人,以及人如何学会尊重大自然。这不是迪斯尼乐园。这部影片跟一般美国片不一样,它让你知道人必须敬畏野生动物与大自然。
大部分导演还是2D思考模式
齐鲁晚报:可以谈谈3D技术的运用吗?
李安:一般有个错误概念,认为3D就是一堆器材、只适合拿来拍动作片或动画片。其实3D正逐渐成为正规的电影艺术形式。事实上要是没有3D,我还真不知道怎么说这个故事。这个故事必须以很独特的方式来传达,平面表达无法完成。我老早就考虑拍3D,后来才知道有一部叫《阿凡达》的电影正在拍。我觉得运用3D技术,或许能为电影拍摄增添另一个方向,并改变我们对距离的认知。
齐鲁晚报:那么你发现了什么?
李安:我还在学习,因为我想它对所有人来说都很新。一般观众和电影工作者都很懂电影,但是我们没有那么懂3D。身为电影工作者,尽管现在大部分人都拍3D电影,但我们还是2D的思考模式。3D着重的是怎么考虑画面、怎么安排画面,它是一种新的美学形式。我承认我还是一个很2D的导演,但我不会在这部电影里做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我希望我能带领观众一起走。
我希望做电影的奴仆
齐鲁晚报:你如何让自己成功浸淫于不同的文化当中,你的电影实在很多样化。
李安:我觉得最明显的答案只有移情作用和想象。我发现伟大的导演和电影工作者往往一开始都想当演员,然后因为某种机缘发现自己的演技不够好,于是退一步。我想当演员,所以才到美国念书,当时语言还不通。如今我当导演,我觉得我拍片是为了表演。我发现导戏跟演员表演很像,你必须能够经历悲剧又不实际受苦受难。我退一步成为观察者。不过我很喜欢表演。
齐鲁晚报:事业到了这个阶段,你在电影中寻求的是什么?
李安:我不再是个渴求什么的导演。我还是很热切,但不是渴望,我还想好好享受。目前我没有太多动力要去达成什么事,总之我不认为是渴望驱使我拍这部电影。身为导演,我知道拍一部电影要有多费钱,但是《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真的有可能成真,我也就一步步地上钩了。
齐鲁晚报:你想留下什么样的传奇或影响?
李安:我想被视为电影工作的奴仆、工具。是我拍的电影选中了我,我就像是媒介,我是它们的仆人。我希望世人这样看待我。
本报记者 倪自放
(责任编辑:李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