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4日 星期四

新闻热线:0539-7037779

通讯员qq群:97190667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当前位置: > 临沂大众网 > 财经频道 > 最新播报 >

雅芳第四次转型胜算难料 专卖店直销员双重流失(2)

2013-03-19 08:29 作者:未知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胜算难料 雅芳在中国面临着巨大的关口,虽然这不是雅芳中国第一次面对如此凶险的境况,但对于业绩疲软、不断被对手甩下的雅芳而言,这样的折腾,

        胜算难料

        雅芳在中国面临着巨大的关口,虽然这不是雅芳中国第一次面对如此凶险的境况,但对于业绩疲软、不断被对手甩下的雅芳而言,这样的折腾,非常消耗“体能”。

        林展宏在年初曾对经销商表示: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加大了对零售业务的支持力度。

        这表示,未来几年,雅芳在中国的业务重心是零售。作为第一家在华取得直销牌照的企业,七年后,雅芳的直销业务似乎越来越被边缘化。

        岑若琴认为,以往雅芳在年轻消费群体中仍大受欢迎的时候,直销还有利可图,如今对比做直销,她更倾向零售模式。因为,做直销对于她这样的经销商来说,没有利润可言。

        年初,关于雅芳要走向大批发模式的传言不断。为安抚军心,林展宏曾表示,雅芳致力于零售渠道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给雅芳专卖店提供大力支持。

        在零售渠道方面,林展宏曾表态,鼓励专柜经销商们继续并肩作战,并相信该渠道与专卖店渠道互补,也承诺在发布一个完整的计划之前要确保将任何可能的冲突减到最低。

        有业内人士认为,长期陷入“直销”和“专卖店”泥淖的雅芳,假如新的零售体系没有比较细化的市场策略和较为公允的利益分配体系,可能又将陷入专卖店和其他零售渠道的利益纠纷中。

        据化妆品资深人士冯建军介绍,化妆品零售渠道主要有3种,专卖店渠道、专柜KA渠道和化妆品店。

        回归零售的雅芳是否会开拓其他零售渠道很难说,毕竟经过“全直销”模式的折腾后,雅芳专卖店数量已经大大减少。有知情人透露,在江西、长沙等二三线城市,雅芳专卖店流失率高达40%

        就眼下的零售环境而言,自建渠道与借助成熟的销售渠道相比,面对的成本压力则大得多。

        错失最好发展机遇的雅芳,在中国市场正遭遇品牌老化的尴尬处境。据岑若琴介绍,店里大部分的销售额靠40~60岁的妇女支撑,“他们大多是雅芳十几年的老顾客、老会员。”

        另外,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雅芳很多专卖店除了做直销人员的提货网点,通常还会通过网络为顾客代购其他品牌的产品,如安利、樱雪等。

        据熟悉雅芳渠道的知情人透露,早在2011年,经营其他品牌的情况在雅芳专卖店很常见,80%的店都已经不做专卖了。虽然公司不允许,但在没有人检查的情况下,很多专卖店都经营多个牌子的产品。

        而且雅芳很多专卖店已经名存实亡,大多数经销商只是为了保证在雅芳的账号是活动的,给自己一个保障。

        中国市场的痛点

        有业内人士认为,中国市场的糟糕表现,成为雅芳被安利赶超的直接原因。

        雅芳进入中国不到23年,却经历了前后四次转型:1998年,雅芳转型做专卖店,初期业绩喜人,当时中国区经理高康寿,在台湾地区拥有成功的专卖店经验;2005年,“贿赂门”爆发,雅芳总部提出“全直销”发展计划,专卖店遭打压,雅芳中国出现早期衰败迹象;2008年,遭受重创的雅芳中国执行“直销+专卖店”双模式,利益冲突进一步加剧,导致雅芳利润不断下滑,中国市场的销售额不断下跌;2012年,雅芳中国决意回归零售。

        雅芳中国的每一次转型都是伤筋动骨的大转身。据接近雅芳的知情人介绍,在拉丁美洲、欧洲、加拿大等区域,雅芳的业务核心仍然是单层次的直销。中国大陆、台湾地区、菲律宾则发展除直销以外的专卖店业务,这也是当年雅芳总部特别不认同的地方。全直销模式的失败,使得雅芳总部认同了零售模式,只是此时的雅芳中国,已经失去了最好的发展时机。

        综合雅芳近几年财报,雅芳的核心收入来源主要在拉美市场。2010年,雅芳超过42%的销售收入来自该区域,2011年这一比例超过45%,而雅芳中国的销售收入则在逐渐递减,到2012年,销售额跌破10亿元。

        随着全球经济的变化,中国等新兴市场成了全球几大直销公司的主要增长点。中国市场的颓势,无疑成为雅芳全球业绩开倒车的重要因素之一。

(责任编辑:连繁繁)
手机快拍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分享此新闻

新闻热线:0539-7037770 新闻邮箱:lydzwxw@163.com
合作热线:0539-3100789-8001 合作邮箱:lydzwhz@163.com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重磅专题

记者调查

论坛热帖

临沂新闻

新闻聚焦

关于我们 -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业务拓展 - 人才招聘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12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Email:webmaster@dzwww.com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音像制品出版许可证
鲁ICP备09023866号 新出网证(鲁)字02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