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39-3100789

通讯员qq群:97190667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当前位置:首页>临沂新闻

临沂蒙阴山窝里诞生“山东畜牧旅游”第一样板

2013年07月25日 11:06 作者:杨帆 吴昊 钟丽 来源:大众网临沂站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了“家庭农场”概念,将牛羊成群、作物连片把农庄环绕的美丽愿景,越来越清晰地描绘在世人眼前。殊不知,早在三十多年前“家庭农场”的雏形就已在我市悄然起步,其中最具代表的是位于蒙阴县山窝里的八达峪村。7月初,该村被授予“山东省畜牧旅游示范区”称号,成为全省首批我市唯一的“样板”。24日,记者走进这第一样板,一探究竟——

        大众网临沂7月25日讯(记者 杨帆 吴昊 通讯员 钟丽 王斌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了“家庭农场”概念,将牛羊成群、作物连片把农庄环绕的美丽愿景,越来越清晰地描绘在世人眼前。殊不知,早在三十多年前“家庭农场”的雏形就已在我市悄然起步,其中最具代表的是位于蒙阴县山窝里的八达峪村。7月初,该村被授予“山东省畜牧旅游示范区”称号,成为全省首批我市唯一的“样板”。24日,记者走进这第一样板,一探究竟——

      村民三十年造就“家庭农场”样板

      车行在蒙阴县城西北蜿蜒的山路上,记者透过车窗看到一圈圈兔舍圈成围墙,葱茏的果树漫山遍野,红瓦白墙的两层小楼点缀其中,不禁让人心旷神怡。

      停车顺着桃林里磨石铺就的小路,记者来到了八达峪村民李长普的“庄园”,五排整齐的兔舍映入眼帘,旁边还有剪毛室、配种室,虽然规模并不大,但颇显专业。在兔舍一墙之隔的生活区,矗立着挺拔的两层小楼。李长普拉着记者参观起他的有机小菜地,一旁堆放的兔子粪就是种出好菜的“秘方”。 

        “兔毛可以卖钱,兔子粪能在沼气池发酵,做饭、照明都能用得上,而且兔子粪还是上等的肥料,自家的桃树、菜园都在用。桃树的叶子能喂山羊,打成粉末还能掺到兔饲料里,我们村发展的都是立体循环经济,真正做到物尽其用。”顺着李长普所指,记者看到庭院里有一个大“锅盖”,走进一看竟是太阳能烧水灶,新能源在这里也已成为家庭必备。

      用“一片桃园一座房,一圈兔舍作围墙”来形容现在的八达峪村,十分恰当。但老李却说,以前村里可谓是土地贫瘠、穷山恶岭。为了改变命运,上世纪50年代,村里有人从外地买回了几只兔子搞起养殖,但由于当时计划经济,兔子产的皮毛找不着销路,只能是小规模散养,但养殖传统却保留了下来。

      “改革开放后,县里收购站开始大量收购兔毛,乡亲们养兔子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发展到上世纪90年代,每家的养殖量都能达到200只左右,不少兔子皮毛收购商慕名前来收购。2000年以后,长毛兔的养殖规模猛增,像我家这样拥有一千多个兔舍的,在村里只能算是中游。”李长普表示。

      谈起八达峪村的成就,李长普直言并非偶然,除了乡亲们有敢为人先、吃苦耐劳的精神外,适应形势发展的土地“政策”也至关重要。上世纪80年代,村里把土地和荒岭一次性全部均分到户,每户4至6亩连片开发,并允许连片发展果园3亩以上者,可以在果园中分散建设住房。“村民靠养兔子赚到第一桶金,并没有贪图享乐、停滞不前,而是把财力用到了改造山林上,通过整地、保水,把曾经的荒地变成了果树岭,这为日后桃树的规模种植提供了先决条件。”如今,全村优质蜜桃、苹果生产基地发展到1800多亩,户均达到8.6亩。

      “今年桃树行情不错,开秤价达到每斤1.8元。兔毛这两年的价格也很高,从2010年后,一直保持在每斤100元以上,最高的时候曾到过每斤125元,要知道每只成年的长毛兔年产兔毛达5斤多,我们村里人均收入早已突破2.5万元了。”李长普自豪地说。

     

    老农“触网”获数万点击 取经者众但经验却难照搬  

      24日,记者到访八达峪村时,正碰上来自沂源前来取经的张洪升一家,他们专程赶到李长普家购买种兔,并学习发展“农场经济”的经验。谈起如何与老李结缘,张洪升笑着说,来自QQ与微博。

      别看李长普年近七旬,复员回家当“兔倌”也已四十多年,但生性好学的他在2009年“触网”后,不仅学会了打字,还开起了名为“沂蒙长毛兔夜话”的微博,一边分享自己养兔、发展庭院循环经济的心得,一边自豪地推介起家乡八达峪种养殖模式。

      “没成想发的几篇博文一挂,就获得了数万的点击量,更结识了很多朋友。”李长普说,现在每周都要接待数波外地来取经的朋友,自己的“农庄”也成为大家学习的样板。但直率的老李在毫无保留地传授经验时,也发现了“八达峪经验”的独有特性,他屡屡告诫取经者不宜盲目借鉴,因为“时异事异”,导致经验很难被复制。

      “我们成功是有历史积淀的,村民普遍养殖长毛兔、栽种桃树有着悠久的传统,这为赢得眼下的规模效益奠定了基础。其他地方的散户要跟我们学,单打独斗形不成规模,你怎么赢得市场啊?”李长普坦言。

      而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市场上对兔毛和林果的旺盛需求,就促使村民想走出“庭院”向“农场”发展,但与有限的土地资源形成了矛盾的事件也让李长普记忆犹新。“当时,村里为了破除这一瓶颈,针对当地荒山野岭多的特点,将仅有的土地和大量荒岭均分到户,并允许连片发展的农户可在果园中建设住房,一下子激发了大家改造荒岭的热情。可以说,没有此举带来的户均四到六亩土地,就没有现在村里家庭农场遍地开花的局面。外地要创造出这样的条件,目前还有很多的门槛要跨越。”

      在近期召开的全省观光旅游畜牧业现场推进会上,八达峪村荣获“山东省畜牧旅游示范区”称号,成为我市唯一获此殊荣的畜牧循环种养园区。获评“山东省畜牧旅游示范区”称号将带来何种变化,李长普也有自己的看法,“这对我们是一种激励。但要做好旅游文章,还有短处要补齐,首当其冲的就是住宿餐饮设施需跟上,再就是观光采摘项目得创新。”见证了八达峪村变迁的李长普,此时对未来充满了更多的期望。

      记者手记:八达峪“样板”能否被复制?

      两个多月前,“家庭农场”在我市破题之际,记者就曾走访了沂南县首家成功注册的“农场”,围绕如何做好农产品标准化、品牌化、集约化,既看到了家庭农场的发展前景,也从中发现了不少制约其发展的瓶颈。

      土地流转问题首当其冲,不少搞农业的农户已经基本达到了成立家庭农场的条件,但就卡在了土地流转问题上。此外,前期的高投入和短期的“零”回报也让不少农户望而却步。

      为了推动这一惠农利民新兴事物发展,我市在充分调研基础上,出台了关于家庭农场认定的暂行标准,从经营者身份、劳动力构成、经营规模等7个方面,对家庭农场的设立条件作出了规定。截至目前,经我市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家庭农场已达到95家,经营范围覆盖种植、养殖等领域。但从何入手切中“瓶颈”要害,后续政策仍待出台。

      此次到访蒙阴县八达峪村,记者深切地感受到,三十年前摸索出的思路跟如今的“家庭农场”不谋而合,在没有政策指导和扶持的情况下,依靠村民的集体智慧,由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山村,发展成如今人均收入过2.5万元的生态畜牧示范“样板村”,八达峪村的成功离不开村民大胆创新、敢于人先的开拓精神,以及因地制宜,对原有“条框”束缚的突破。

      在民间不断前往取经的背后,却也存在成功经验和模式能否被复制的隐忧,这其中需跨越的门槛还有很多。如何再造更多的“八达峪”?值得人们深思。

     

     

    (初审编辑:庄红   责任编辑:赵国秀)
手机快拍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分享此新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