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39-7037779

通讯员qq群:97190667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当前位置:首页>专题>临沂创森>优秀征文

香椿馥郁的岁月

2013年04月19日 17:01 作者:李振孚 来源:大众网临沂站
阳春三月的一天,我们驱车回了一趟沂水老家。刚一下车,缕缕熟悉的幽香扑面而来,沁入心脾。踏进院门,还没和父母多攀谈几句,父亲就指着窗前那棵树冠开阔、树皮灰褐的老香椿树,嗔怪地说,椿树发芽了,你们小姊妹一个个都在外面,还那么远,你妈把香椿芽采了只好送给人家。
        阳春三月的一天,我们驱车回了一趟沂水老家。刚一下车,缕缕熟悉的幽香扑面而来,沁入心脾。踏进院门,还没和父母多攀谈几句,父亲就指着窗前那棵树冠开阔、树皮灰褐的老香椿树,嗔怪地说,椿树发芽了,你们小姊妹一个个都在外面,还那么远,你妈把香椿芽采了只好送给人家。我歉疚地看了看父亲皱折纵横的脸,上下打望起这棵椿树。母亲也看着椿树,若有所思,深长地感叹:“它比你们大姐还大一岁,转眼一晃都六十多年了。”

    看着我们吃饭香甜的样子,母亲笑容灿烂,饶有兴致讲述起我们听过多年的往事。这棵香椿树是父母结婚后第一次回门,从外婆家的深山夼里挖来的,可说是和母亲一块陪嫁过来的。外婆送树苗时,叮嘱母亲一定种好种活,多年后也有个自家的香椿园,吃用不说,兴许还能接济饥荒。就这样,这棵只有两三匝高、筷子粗细的香椿幼苗,连同外婆眷眷的期盼一起,被栽种到了老屋的窗前。我村也有史以来挺立起了第一枝被称为“树上蔬菜”的香椿树。

    母亲1948年结婚,养育了五女一男共六个孩子,三姐、四姐以三年自然灾害和“文革”初期为界相隔十岁。三姐生于1957年秋天,村里和三姐差不多大的孩子只有三个存活下来。统一吃集体食堂时,分给全家的饭食根本不够,母亲只得从自家树上捋下一把把的香椿、榆树叶子,掺合稀粥好歹维持一家人的生存。多年以后母亲回娘家,外婆还关切询问起那个挨过饿的三妮咋样了,个头见长了没有,胖了还是瘦了?

    第二天的清晨,父亲早早就起了床,招呼我们采摘香椿。父亲将镰刀往准备好的长竹竿上一绑,用手掂了一掂,笑呵呵往地上使劲一杵,铿然有声,威风不减当年。每年谷雨前后,香椿芽赶趟一样从香椿树梢萌发出来。只见一枝枝油绿透红,叶厚芽嫩,犹如玛瑙翡翠,清香四溢,笼罩了家园各个角落。父亲精气神十足地熟练忙活着,一截一截被割断的香椿嫩芽,如同天女散花,刷刷刷从空中降落。我和老公在地上捡拾,女儿则一边捡拾,一边追逐鸡鸭耍闹。母亲嘱咐着小心,呵护着任由女儿撒欢。一袋烟的功夫不到,我们还余兴未尽,地上已是岗尖岗尖的一堆,像个绚丽多彩的花坛。

    从记事时起,我家院内就已有六棵、墙外也有四棵葳蕤挺拔、半搂粗细的香椿树了,当然,后九棵都是这棵老香椿树根生的“孩子”。每年夏天,每逢一场大雨过后,三两天的功夫,院子的里里外外,砖缝里,墙根处,鸡栏旁,一簇簇的香椿芽尖儿雨后春笋一般,扑楞楞从土里冒了出来。碍事的,忍痛割爱把它折断;不碍事的留下,十几天就长成一棵有模有样的小树,三五年就成了碗口粗的半大树。每年的夏季都要经受这么几回。待到第二年的开春,已经变为木本的香椿树苗就可以移植了。于是,东邻一棵,西家一株,像打发儿女婚嫁一般。同样,数年过后,从我家移出的这些“孩子”如法炮制,又将自己的那些“孩子”移摘到它们的新家扎根落户,汲取日月光华茁壮成长,将簇簇华盖似的绿荫,投洒在家乡这片神奇的土地上。

    在老家,乡亲们装修家堂(堂屋里供奉祖先、神明的地方)时总爱找香椿木材,据说还能辟邪,逢年过节也讲究用香椿棍拨拉纸灰烧纸,“香”、“祥”同音,乡下人就图个吉祥如意、顺顺当当。香椿木又称香菱木,成材期短,树干通直,质地坚硬微红,纹理清晰漂亮,刨面光亮美观,气味芳香,“四害”之一的苍蝇都不落上面,是沂蒙山区一种很好的木材。三个姐姐出嫁时,父亲伐了几棵给她们打了嫁妆,顺便也送出了娘家的香椿树苗,剩下的几棵大树是留给我们小姊妹成家用的。因我们后来陆续考学进城,这些树材没有派上用场,但替我们垫付了上学期间的学费,就是父亲卖香椿芽那笔不菲的收入。大姐1975年4月结婚,临送嫁妆的那天,一向被宠惯的四岁的弟弟喜欢整新的桌椅,强拗哭闹着就是不让装车陪嫁。父亲只好在镇上重新买了同样材质的一套,把八仙桌和矮腿饭桌,连同两个圈椅一块留了下来。而今,三十多年过去了,这套香椿木台面的桌椅,还一直使用着。

    像传递接力棒一样,我们六个姊妹相继长大成人,共同陪伴香椿树繁衍生息的同时,更一起见证了老屋曾有过两次脱胎换骨的改造:由草房翻修为1979年宽敞明亮的砖瓦房,再扩建成2012年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浇制平房(弟弟还打算加盖二层)。斗转星移,六十多年甲子轮回,不只院中的香椿树被保留下来,而且还增加了石榴树、桃树、枣树等新的树种。适时,繁花争艳,蜂蝶成阵,嗡嗡嘤嘤,把个庭院烘衬得生机盎然。年复一年,寒来暑往,香椿树苗如春潮滚滚,群体规模愈来愈大,愈来愈多。老家所有的香椿树,毫无例外都是窗前这棵香椿树的子孙晚辈。单单一棵椿树如滚滚春潮,巍然擎起了家乡的一片天空,滋蔓覆盖了整个的村庄,乃至临近的村庄,俨然形成了一个同根同脉的香椿部落。这种狂飙巨澜似的辐射效应,也许是早年的外婆都未曾料到的。因此它也理所当然被首推为香椿树群中的“老祖公”,渐渐成为代表家乡的一个标识、一分荣耀和一种象征,承载起故乡兴盛变迁的岁月见证。

    香椿芽营养丰富,采摘时宜早、宜鲜、宜嫩,可炒食、油炸、凉拌或做汤,也可腌、晒加工,是地道的绿色食品。民谚上云“头茬韭菜香椿芽,新娶的媳妇嫩黄瓜”, 是对香椿的高度赞美。《庄子》有“上古有大椿,以八千岁为春秋”的记载。香椿炒蛋、香椿豆腐、香椿面鱼是最常见的三种菜品。弟弟上小学时,曾经别出心裁,在香椿树发芽以前,用吃过的完整的鸡蛋壳,把香椿枝梢罩住,大约一周左右,鲜嫩的香椿芽就已拥塞内壳。采摘下来,就收获了一枚名副其实的“香蛋”。剥去蛋皮,用刀将红白绿三色相间的“香蛋”剖开,浇上烧好的汤汁简单挑拌,这“香蛋”独特的香气很快散播漫延出来。垂涎欲滴的我们,早已按耐不住地争食,直吃得有滋有味,笑声如银铃清脆!三爷家的二婶身怀绝技,用捋尽叶子的香椿茎秆熬出的清水,加入酱油、食盐和其它调料,淹制出了更多风味别具的“香蛋”。由于采摘的香椿过多,难以把新鲜的香椿很快吃完,母亲精心分拣出其中最嫩的香椿,洗净沥干水分,用精盐搓揉,装入干净的菜坛压实。十天半月甚至半年一年,取出时也照样鲜嫩依旧,吃起来满口溢香。

    我们临回城的那天,父母学起当年的外婆,也刨挖出了一棵带有家乡泥土的香椿幼苗,让我们摘到城里自家平房的院子里。父亲惋惜地说:“上了把年纪,身子骨都不筋道了,要不我会亲手给你们栽好的。”说得我们酸楚楚的,眼眶发热。我设想着,今年我们临沂正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凭自己的双手种下这株看上去并不起眼的香椿幼苗,也就种下了一个绿色森林的故事,为灵秀沂蒙、生态临沂建设添加了一抹新绿。我将想法刚说出口,大家全笑了起来,老公一个劲地称赞我的奇思妙想。

    一行人说笑着走出家门,春风和煦,感觉到椿树浓郁的的清香在我们的周身恣意弥漫着,着实将我们裹挟了个严实。在故乡广袤的土地上,随处都可见到椿树葱茏繁育的足迹,巷子口外,石磨碾旁,老井边沿,旮旮旯旯,一株两株并肩,三棵五棵成群,大小不同,高低不等。它们和那些梧桐、银杏、杨柳等树群一起,栉风沐雨,装扮家园,默默诉说着岁月的循环往复、风起云涌,人们也仿佛演变为香椿树上一圈圈的年轮。此时,悠悠乡情,拳拳亲情,早已化作一脉清澈的暖流润泽了我的思绪,陶醉了我的身心。我想,在久远的天人合一的和谐共处中,想必一棵椿树该是母性乡村最最笔直的脊梁,每个人又都成了这道脊梁上一名来去匆匆豪歌兼程的过客。或许只有家园与土地,才是那些出门在外辗转漂泊的人们最终皈依心灵、寄托梦想的地方,不折不扣,不离不弃,就像老家窗前那棵老香椿树一样。

    (责任编辑:赵国秀)
手机快拍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分享此新闻

获奖名单: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重磅专题

记者调查

论坛热帖

临沂新闻

新闻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