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一座坟头、一块墓碑
农村殡葬推行公益性骨灰堂
每年农历十月初一前后,在广大农村地区,总能看到村民到已故亲人的坟前祭祀,这时烟雾缭绕、鞭炮声声总是少不了,21日,在临沂市平邑县平邑街道浚东社区采访时却没有这种场景。记者看到,村民们祭奠已故亲人都往一个地方去——骨灰堂。“村里的坟都没了,骨灰整理后都集中搬进骨灰堂。”浚东社区党委书记祝福永说,现在村里已没有一座坟头、一块墓碑。
青砖白墙古典庄重,记者来到该村的骨灰堂,走进院子,一些村民在骨灰堂前用水果、点心等最简朴的方式祭奠先人。为什么要建骨灰堂?“一是因为村里80多亩的林地已放不下更多坟墓,二是丧葬费用太大给村民造成了很大压力。”祝福永说,于是,村委会决定,把村子附近3亩的荒地建成一处公益性骨灰堂,集中供放骨灰盒。
“刨祖坟这是对祖先的大不敬。”消息一出,不少村民反对,特别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这给祝福永带来了不小压力。为了扭转村民的观念,村委会决定先做年轻人的工作,慢慢说服老年人接受。
这期间,祝福永也给村民算了两笔账。金钱账,进骨灰堂,棺材钱、墓碑钱等全省了;感情账,将骨灰全部供放进祠堂,村民有了归属感更齐心,推动了村风转变。
“要让村民接受,得先从村两委开始带头搬迁。搬了七天,我在坟地连续待了六天,帮助村民搬迁。”回想起当初搬迁时的艰难,祝福永仍感慨万千。由村委投资,2012年3月份开始建设,当年10份建成使用,通过动员,村民们陆续将已故亲人的骨灰供放在了骨灰堂。如今,实现了全村已故村民的骨灰全部进骨灰堂,共供放了1400余个。村里还聘用了一名村民专门“看护”。
与浚东社区骨灰堂一墙之隔的,还有保定社区骨灰堂和河湾社区骨灰堂。看到浚东社区动员村民顺利“迁坟”后,其他两个社区也相继行动。如今,三个社区都推行农村绿色文明殡葬,实现骨灰安葬由“入土”到“入堂”。
骨灰“入室”节约土地,省了钱
厚养薄葬丧事得民心
祝道存是浚东社区的村民,21日,他来到浚东社区骨灰堂祭祀已故的老爷爷、老奶奶。说起骨灰堂,祝道存连连夸赞中也略带着一丝丝愧疚,因为起初他也不同意“刨祖坟”。
“落叶归根,人死了就要埋地下,这种传统老观念很难改。”起初,祝道存没想把已故亲人的骨灰供放在骨灰堂,但看到村里其他人的观念逐渐改变,最后他也照样做了。“老观念就得随着时代变,当初的决定是对的。在骨灰堂里办丧事,风刮不着雨淋不着,老人走得安心。以前在坟地办丧事、祭祀很容易引起火灾,在这里干净、安全。”祝道存说。
谈起公益性骨灰堂的好处,祝道存又给记者算了笔经济账。以往,一个普通的家庭办个丧事,仅帮忙的人就要140个左右,加上烟酒钱、孝布钱和鞭炮钱、棺材钱、墓碑钱等,平均需要花费3万多元,相当于一般家庭一年的收入。如今,棺材钱、墓碑钱省了丧事节俭了,丧事办下来能省2万多元。“老人去世,作为子女在精神上本就是一个不小的打击,再大操大办丧事,精力很难达到,在老人活着的时候子女好好孝顺就是报答老人的最好方式。”这种新观念,已慢慢打破了祝道存以及村里人的老观念。
厚养薄葬丧,骨灰堂建成后,让浚东社区等三个社区的村民在风俗上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三个社区建成骨灰堂后,能节约土地200多亩。不仅如此,一个坟头约占地10平方米,按每年6‰的自然死亡率,我们村平均一年去世12个村民,这一年就节省约120平方米的土地,丧葬费用节省更是可想而知。”祝福永说,骨灰堂是按100年计算设计的,推行骨灰堂实现了土地的最大节约化,而且骨灰堂能永久使用。同时,节省的土地可用作土地流转,造福的还是百姓。
记者了解到,这些年来,浚东社区等三个社区建设骨灰堂不仅得到了本村村民的认可,也得到了其他社区的肯定。平邑街道的不少社区,纷纷到这里学习借鉴经验,准备推行这一方式。
公益性公墓、骨灰堂
生态安葬逐渐被认可
“骨灰堂,不仅能节约土地资源,还能减少丧葬费用,减轻村民负担。平邑县浚东社区骨灰堂,是我市殡葬改革来,第一个建成使用的骨灰堂。”市民政局社会事务科科长刘敬刚认为,农村殡葬推行公益性骨灰堂,不仅树立了良好的丧葬形象,也推动了殡葬制度的改革。
据介绍,目前,我市以殡仪馆为核心的殡葬服务体系基本形成,殡葬惠民政策全面覆盖低收入群体,火化率达到90%以上。但近年来,一些殡葬旧俗也不同程度回潮。今年5月份,我市下发了《关于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殡葬改革的实施意见》,根据要求,党员干部要带头文明节俭办丧事、带头实行生态安葬、带头文明低碳祭扫,以带动全市社会文明节俭治丧,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刘敬刚介绍,这几年,特别是丧葬改革以来,我市的丧葬风俗有了很大变化。例如,河东区太平街道八间屋村、兰山区砚台岭社区等丧葬仪式的简化;莒南县大店一村及临沭县临沭街道利民社区、振北社区推行的公益性公墓等。“绿色殡葬,任重路远,关键最难改变的是观念,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刘敬刚说。
记者唐丽丽 通讯员杨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