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39-7037779

通讯员qq群:97190667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当前位置:主页 > 临沂大众网 > 新闻聚焦 >

古郯唢呐曲:唢呐一声如裂帛 佳曲吹奏人语绝

2012-05-13 10:15 作者:车少远 来源:大众网-沂蒙晚报
史籍中可查,唢呐俗称喇叭,由波斯传入中国。明代散曲家王磐,在他的词《朝天子》中这样写到:“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往来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小令第一层说喇叭、唢呐的特征是“曲儿小腔儿大”,第二层说喇叭、唢呐的用途,是为来往如麻的官船抬声价,即为官用,后来慢慢演变为民乐,最终是红白皆用。唢呐曲曲调也随着唢呐的普及而得到了极大丰

     

        史籍中可查,唢呐俗称喇叭,由波斯传入中国。明代散曲家王磐,在他的词《朝天子》中这样写到:“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往来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小令第一层说喇叭、唢呐的特征是“曲儿小腔儿大”,第二层说喇叭、唢呐的用途,是为来往如麻的官船抬声价,即为官用,后来慢慢演变为民乐,最终是红白皆用。唢呐曲曲调也随着唢呐的普及而得到了极大丰富。 

      地处鲁苏交界处的郯城县,据说唢呐传入此地已有400余年的历史,在当地风土民情的影响下,于清朝初期已形成郯城唢呐曲,即鼓吹乐的基本形式,至民国初年已有许家班、王家班等几十个乐班活跃在县城及其周边地区,为婚丧嫁娶以及节日庆典渲染气氛。不久,郯城唢呐曲便以郯城为中心,向周边辐射到苍山、临沭、邳州、徐州、新沂、东海等市县。

     

      余音袅袅:百个曲目,曲音诠释意境妙

      郯城唢呐曲风格古朴、地方色彩浓郁,它是由郯城的民间唢呐艺人在长期的传承和演出过程中创作发展形成的一种曲调。诸如比较有名气的许家班能演奏上百个曲目,经常演出的曲牌有《五六五》《大桃红》《柳金子》等,具有代表性的曲目有《凡调》《苦中乐》《五六五》,这三个代表性的曲目还作为郯城县的代表曲目被收录到《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山东卷》。

      现年60岁的郯城街道办事处城里一街的田作奎,出身于唢呐世家,九岁随父学艺,后拜著名艺人周作芳为师。田作奎出师后,带领班社活跃在郯城、东海、苍山、新沂等民间吹奏乐坛上,从事民间婚丧礼仪诸事。由于技术娴熟,演奏富有感染力,深受群众喜爱。说起唢呐曲,田作奎介绍说,郯城唢呐艺人称《凡调》为《凡调子》,是唢呐最常演奏的曲目之一,红白事都能用,适合演奏的乐器为小唢呐,郯城民间唢呐艺人称其为“尖家伙”,其演奏风格明亮、奔放。

    “艺人们在演奏时多用升‘4’音作前倚音进行润色。”田作奎说,通过巧妙运用颤音、滑音等技巧,使整个曲目显得自由洒脱。有些民间艺人在演奏时还添加另外一些在乐谱里体现不出来的技巧,如托长音、揉压音、劈嗓音等,这些技巧是艺人们对唢呐艺术的独特诠释,乐曲处理的方法类似于京剧用嗓。 

      另一位艺人,现年71岁的马头镇王继业,12岁开始学艺,成名后,带领班社从事民间婚丧礼仪的演出活动,演出活动最远到江苏的沭阳等地,曾多次参加县文化局主办的唢呐演奏比赛,并获得很好的名次。他的理解是,“《苦中乐》的节奏缓慢,表达感情细腻,主要用于戏曲的一些场景中,其演奏风格哀伤、凄凉,但哀伤中透露着乐观,凄凉又不失奋进。”其演奏技巧以滑音为主,运用一些指擅音、托长音表达出一种悲伤的感情,运用上滑音表现高昂的情绪。其实,《苦中乐》也是民间唢呐艺人真实生活的艺术写照。

      《五六五》的节奏舒缓,感染力强,适合演奏的乐器为大唢呐,郯城民间唢呐艺人称之为“憨家伙”,主要用于白事的迎宾、行礼、祭拜等场合,具有控制节奏、渲染情感的作用。“它的演奏风格柔和、哀怨。演奏技巧以花舌为主,辅以颤音、滑音,常用‘6’音作前倚音对高音‘1’进行修饰。”

      仔细听,老艺人们演奏的郯城唢呐曲,或灵活俏皮,仿佛农人闲暇时的说笑;或繁复绚丽,犹如节日庆典上的奔放;或凄厉悲婉,好似英雄末路的呐喊。演奏起来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无论用于表现自然事物,还是人们的喜怒哀乐,都有其独到之处,特别在城乡婚丧礼仪中,依然有着重要位置。

      同为第五代传人的郯城县城里一街的许华、田海臣在吹奏唢呐曲上也算是老艺人了,他们总结道,郯城唢呐曲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是曲目灵活多变。艺人们在演奏时不一定按照固定的曲谱,完全根据个人的感情、周围的环境、特殊的场景即兴发挥,自由展开,不拘一格。二是演奏技巧繁多。“演奏技巧主要有循环换气法、滑音、颤音等”,其中滑音又分为上滑和下滑,颤音分为指颤和臂颤,吐音分为单吐和双吐。

      历史渊源:传承百年,迫在眉睫待延续

      当地人俗称吹唢呐的艺人为“吹手”,即从“吹鼓手”中剥离出来的单独称谓。听老艺人们讲,以前在旧社会,吹鼓手的人不算多,一般都是因为生活所迫不得已才入了这行。受封建礼教思想的影响,人们通常把吹鼓手和唱戏的戏子视作低贱的职业,是三教九流中的下九流行当。如果按照封建宗法的理解,谁家有吹鼓手或者戏子,都是家门不幸,就连吹鼓手的婚事也无人问津。通常情况,吹鼓手的人在吹奏时都是被芦席或者帷幕遮挡起来,就连吃饭时也是廊下另设一席,意为难登大雅之堂。只是解放后,吹鼓手才逐渐获得了尊重。

      在这样的背景下,郯城唢呐曲仍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形成了诸如许家班、王家班等几十个乐班,这些民间鼓乐班在民俗活动中之所以长期以来得以生存、延续和发展,与鼓乐班本身贴近生活、反映生活、具有很强的适世应变能力是分不开的。适合任何场合,或寄托于哀思,或欢快热烈营造喜庆氛围。乐班队伍可大可小,一般大型演奏要12人,中型8人或6人,小型4人。与其配合演奏的主要乐器有笙、管子、铜笛、锡笛、鼓、钹、锣、云锣、小镲、镗锣等,还有的加入一些弦乐器,如二胡、坠琴、三弦等。

    鲁南苏北一带,不少地方出于面子和热闹,讲排场,婚丧嫁娶都会根据本地风俗聘请吹手,吹吹打打参与填箱、送嫁妆、跟花轿、闹洞房、宾客敬酒、回娘家等系列喜庆活动,少则也要热闹两天。对于操办丧事,聘请吹手一是对逝者的告慰,二是对生者的情感抚恤,吊丧、送丧都离不开唢呐的存在,白事也要当成大事办,排场绝不亚于红事。红白事都需要,吹手在此情况下才开始吃香。田作奎说:“曲牌中不同的曲音满足了红白事的需求,当年,唢呐曲几乎畅响了鲁南苏北一带的大部分农村。” 

     

    (责任编辑:韩筱)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重磅专题

记者调查

论坛热帖

临沂新闻

新闻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