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39-7037779

通讯员qq群:97190667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当前位置:主页 > 临沂大众网 > 专题 > 走基层 > 相关报道 >

农村“夜生活”单调 公共文化服务有待提高

2011-10-31 13:11 作者:李璐 朱武涛 来源:大众网-沂蒙晚报
27日和28日连续两天晚上,记者先后到了河东区相公街道办事处、兰山区汪沟镇采访了解到,虽然农民生活条件不断提高,可农村的“夜生活”相对比较单调。

     

        每当夜幕降临,市区华灯初上,市民或在广场上跳舞、唱歌,或结伴到夜市、超市购物,或到KTV、酒吧狂欢一番,热闹劲儿不亚于白天。27日和28日连续两天晚上,记者先后到了河东区相公街道办事处、兰山区汪沟镇采访了解到,虽然农民生活条件不断提高,可农村的“夜生活”相对比较单调,很多村民盼着剧团、秧歌队等深受他们喜爱的“文艺人”能尽快来到他们身边,为他们提供一道道“调味餐”,让村里的夜晚不再静悄悄。
    村民:能扭秧歌、看电影已经很满足
      27日晚7点40分,记者驱车来到了河东区相公街道办事处相公二村。刚到村口,一阵欢快的锣鼓声传进了记者耳中,循着声音,记者找到了正在扭秧歌的相公二村村民们。村里的老少爷们晚饭过后,或到队伍中扭上几圈锻炼身体,或在一旁看热闹。“不农忙的时候,晚上在家太没意思了,能走出家门凑在一起热闹热闹,锻炼锻炼身体,非常好。”正在扭秧歌的张女士乐呵呵地说。
      小村民豆豆只有两岁半,他身上扎着彩布条,跟着大人也跳得不亦乐乎。负责人之一葛排山介绍,2001年开始,村里几个比较爱好秧歌的人凑到一起置办了锣鼓家什,带着大家跳秧歌,一跳就是十年。这十年带给村民的不仅是热闹的生活,健康的身体,还有各种比赛的奖状。“我和村民张乐顺、诸艳瑞等人总琢磨着将秧歌变点花样,这几年,经过大家齐心协力,我们的秧歌队已经小有名气。大家扭秧歌扭得是一个精气神儿,一开始我们是为了弘扬民族文化,后来大家都为了体现咱们沂蒙精神主题而扭。”葛排山说,村民们通过扭秧歌,各方面素质都有提高,而且大家凝聚力也很强,小小的秧歌带给村民的收获真是太多了。
      据了解,村民扭秧歌不仅得有老师教,更得有几个负责的带头人不顾辛劳地为大家张罗,小小的秧歌并不好组织。相比起扭秧歌,放电影就容易多了,可真能为村民们义务放电影的村民也不多。在兰山区半程镇永太庄村,有一个热心村民贾学瑞,从2010年开始,只要不外出打工,他就走村转庄,为村民们免费放电影。
      28日晚8点多钟,在兰山区汪沟镇常夫庄村中央,不少上了年纪的村民都凑在大屏幕前,津津有味地观看《淮海战役》。一位在看电影的老人李如英说:“现在家家都有电视,可总觉得在家不热闹,大家出来看电影,其实就是图一个气氛,乡里乡亲说说笑笑,看两个电影,一晚上很快就过去了。”
      贾学瑞看着大伙看得高兴,心里美滋滋的。“我家里开了一个超市,以前我买了放电影的设备都是在超市门口放给村民看,后来,有人邀请到外村放,看到放电影还是受中老年人的欢迎,我也觉得很开心。”贾学瑞说,他经常外出打工,看到城里人晚上娱乐项目挺多,可村里人一般到晚上看完电视就睡觉,所以很想能为乡亲们做些什么。
      贾学瑞说,自己骑着电动三轮车,在闲时到附近村庄给大家放电影,也算是属于自己的一种农村“夜生活”,付出的并不多,可因此收获了众多乡亲们的欢笑,也认识到了很多朋友,今后只要有时间,他一定将义务为村邻放电影这件事坚持下去。
    记者调查:更多的农村寂静一片
      虽然有些村庄已经有了一些夜间文化娱乐项目,可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更多的村庄夜晚一片寂静,在记者采访的两天晚上,沿途很多村庄连路灯也没亮,看起来黑漆漆一片。
      在采访过程中,不少村民对如今的农村“夜生活”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兰山区汪沟镇常夫庄村村民律文珍说:“要是京剧、柳琴戏这种班子经常来村里演出,或者组织村民自己演出就好了。”村民们说,一般情况下,只有逢年过节,村里才会来戏班子或者扭秧歌热闹一阵子,平时村里没有娱乐项目,也没有可参与的活动,一到晚上就感觉有些无聊。
      还有村民提议,政府是否可以多扶持村民的精神文化建设,带动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特别是“夜生活”早日丰富起来。
    相关部门:继续推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
      究竟农村的“夜生活”何时能丰富呢?记者从市文化部门了解到,为了满足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今后我市将进一步加强场馆设施的标准化建设,推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上档次上水平,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此外积极争取财政支持,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方式,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提供优质便利的公共文化服务。同时,及时配齐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加大招聘专业文化人才的力度,提高专业文化人才在文化队伍中的比例,造就一批基层文化骨干,培养一批文化活动热心人,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人才保障。
      □记者李璐 朱武涛
     
    (责任编辑:司君波)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重磅专题

记者调查

论坛热帖

临沂新闻

新闻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