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与不超两相难 不超不赚钱
不超载不挣钱,这是大部分超载车辆司机的心理。“谁愿意超?谁也不愿意超,逮着交个过磅费,按照国家条例罚你。最好是都不超,都不超都挣钱。”这话听上去有理,却并不现实,一方面是油价飞涨,另一方面是货损货差的风险,对于货车司机来说,只有超点才能多挣点钱。
而有关部门治超的严格也是司机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我的车载重32吨,我就拉32吨的货。”说到超宽、超重、超高,刘师傅说他一直都很老实,从来不超重。可即便是这样,他还是没有逃脱交通、交警等部门的查处,罚款、拖车时有发生。对此,刘师傅很是无奈。“从临沂到潍坊200多公里,一路上能被检查11次。就是再本分的司机,也会有疏漏的,有疏漏就得交罚款。”
就在春节之前,他就遇到这么一次。在诸城路段,他被当地交警部门拦截。本以为没有疏忽的他还是收到了执法人员的一张罚单,理由是车厢不标准。原来在装货过程中,加之路上颠簸,货物超出了车体宽度,一超就是200元,外加停车费用,总共花了500元,还搭上一天工夫。缴完罚款提出车来的刘师傅叹息道:这趟车成本太高了。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跑一次青岛物流公司给的运费是1700元,一个来回的油费要1800元,加上罚款500元。如果从青岛空车回来,加上吃饭住宿的费用,这次搭进去1000多元,幸运的是拉了一车货回临沂,刨去成本后略有结余。
转与不转的困扰 模式落后只求安全到达
专营临沂—即墨线路的李先生调侃道,临沂的物流类似于“马帮时代”。说“马帮时代”可能不很贴切,毕竟临沂物流业正在从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迈进。可又很贴切,当年的马队换成了喝油的货车,赶马人换成了驾驶员。有些物流公司说自己步入了信息化轨道,“实际上能与信息化沾上边的恐怕只有机打单据这一项吧”。
连日来,记者在临沂各大物流园区采访时也发现,尽管各大物流园区的硬件设施不尽相同,门头大小、市场环境有别,而各中小型物流公司在软件建设上基本相同,还停留在六七年前。正如临沂至东营线路的陈钰卓所说,六年前的门头只有几个平方,一张桌子、一部电话就能开张。而今门面大了,还是一张桌子、一部电话,唯一多的是一台电脑,这台电脑只有一个作用就是打印货单。就连运作模式也没变过,还是靠电话、人脉、信誉找货源,靠小货车接货送货。虽然现在也有物流园区设置了信息交易中心发布物流供求信息,但一条信息少则50元多则几百元的费用让一些规模较小的物流公司望而却步。而物流网络每年几千元的信息费用,更是一些小物流公司无法承担的。对于大部分物流业户来说,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借助信息平台的。至于能不能像“淘宝”那样全程跟踪货物、24小时服务、货物到达信息等,中小型物流公司更不感冒。
一个不争的现实是,传统的物流模式已与这个时代脱节了。依托江北最大的商品集散地,中小型物流公司不必担心没饭吃,而这种完全依靠人工的模式和理念已经落伍。这种现象的存在与相当一部分人“小富即安”的心态有关,“只要每天有货发,能保证赚点,就万事大吉了”。“也想过转型,可转型要付出代价,重要的是客户需要的不是转型。”陈先生一语道破中小型物流公司的担忧,客户要的是低价和安全,不是时效,更不是24小时服务。同时,怎么转,如何转,也让物流老板们头疼。 (责任编辑:王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