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39-7037770

通讯员qq群:205620460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当前位置:首页>大美临沂

大良村,蒙山石屋栗子园

2014年11月26日 11:14:00 作者:车少远 来源:大众网-沂蒙晚报
费县薛庄镇大良村,清乾隆年间建村,建国后特别是上世纪六七年代建的纯蒙山石墙、斜坡草屋顶保存较为完好,目前,全村仍有三分之一的居民居住在这些蒙山石屋内。

      日前,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公布了第一批省级传统村落名单,临沂市有11个村庄被确定为山东省传统村落,数量位列全省第三位。

      费县薛庄镇大良村,清乾隆年间建村,建国后特别是上世纪六七年代建的纯蒙山石墙、斜坡草屋顶保存较为完好,目前,全村仍有三分之一的居民居住在这些蒙山石屋内。

      这个有着3400多口人的山村位于大青山林区狭长的山峪内,全村总面积12670亩,包括2000多亩的板栗园。每年5月花期,千亩栗子花海,花香醉人,山峪两侧全是翻滚的栗子花浪,一丛丛,一片片,遮天蔽日。小桥流水,石墙红瓦,鸟语花香,这里,恰似那散落在人间的世外栗源。  

      三分之一传统石屋仍然保存完好

      11月30日,晚秋的大青山格外清凉,细雨蒙蒙,雾气腾腾,一路顺着蜿蜒的山路向大青山腹地纵深前行,翻过一座山眼前又是一座山,脚下的路总感觉走不完。山上松柏郁郁葱葱,山下一棵棵柿子树挂满了小灯笼似的柿子,格外醒目。

      从薛庄镇驻地向北行大约8公里,再翻过一座山头,眼前的一幕足以让人震惊:一条小河从山上蜿蜒而下灌入石岚水库,星星点点的石屋散布在河道与水库两侧,山羊成群,鸡犬相闻,挂满枝头的黄柿子点缀了整个村庄,山石垒砌的梯田极具层次感,山上山下遍地都是栗子树。时至中午,炊烟袅袅,一派轻舒、惬意。

      眼前大良村的美,评上传统村落,也自然有了它的道理。

      村支书曹广友介绍,他们村纵向分布在大青山山峪里,12670亩的占地面积,多为山地,从村里走上一圈少说也要一个上午的时间。因为在山里居住,靠山用山,村里的房子、牲口围栏、河坝等等多用山上碎石垒起来。

      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村里人没有大铁锤,仅有的工具就是洋镐、橇棍,每年的春季和秋收后便是村里人建石屋的时节,“谁家要建石屋,在‘打墙盖屋,互相帮忙’的传统下,大伙到山上将碎石一块块搬到山下,打地基需要的大石块全靠人力到山上用洋镐、橇棍这些工具撬石头。”83岁的王大义作为一名老石匠,对盖石屋这事尤为在行,“当时,这就是一门手艺,就像妇女缝衣服一样。”大小不一,棱角分明的一块块石头,王大义和村里人熟练地一块块垒起来,用黄泥糊到石缝里,一面石墙两三天的功夫便平地而起。

      说来也怪,为什么碎石块在这些老石匠手里就能拼得严丝合缝?“全凭感觉,我们也是‘火眼金睛’,一眼就瞅准哪块石头能拼凑哪块!”庄稼汉子开工,纯力气活,石墙0.4至0.5米厚,檐高2.6米以下,进深5.0至5.4米,长10.5米以下。晌午,事主家便煮上一大锅山里的红薯犒劳大家。

      山里的杂草、高粱秸秆在石匠眼里可是好东西,“覆在屋顶上,冬暖夏凉不漏雨。”每到冬天,这些石屋外面便堆有高高的麦垛,“冷的时候,扯上一抱麦穰烤火取暖。夏天,住在里边可就舒服多了。”

      1998年,大良村富裕起来的村民殷廷彩在村里盖起了三间大瓦屋,这也让全村人羡慕不已;2005年,村民郭富荣盖了全村第一套三间大平房,这在全村也算引领了潮流;现在,村里人又开始建楼房,30日,记者在大良村最北端的山腰下看到,有事主家在大院里支起锅灶,大块肉、整鸡整鱼犒劳帮忙的人,盖楼房。

      大良村石屋,地面也不潮湿,虽工艺简单却符合四季气候特点,体现了山区人民充分利用当地资源,趋利避害的聪明才智。无论村里的房子怎么演变,聊起早年间的石屋,大家都不舍得拆,理由很简单,“祖辈父辈都是住着石屋过来的,我们都是山里人。”

      58年,大良村2000多亩栗子花飘香

      早前的大青山一片光秃秃,“村里一棵花椒树是全村唯一一棵经济树种。”1956年大良子大队成立,此时,村西10里开外的彭家兰子村开始栽栗子树。于是,大良子大队到彭家兰子要了100多斤板栗种,育苗。两年后,大良子大队又到王庄苗圃买了500多棵栗子苗栽到石屋外。王大义说:“勤浇水,勤施肥,栗子苗长得快。大家种栗子树最初的想法就是遮阴,根本没想到日后还靠这赚钱。”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大良村开始大面积整山,造梯田,栽栗子树。每年的春闲和秋收后,全村人带上工具上山,先从山下往山上造田。1米宽、2.3米长的“育林穴”以及10多米长的“水平穴”被顺着山石的分布整理出来,借用山上的石头垒砌了围埂。1966年,河北的一位栗子树技术员在大青山林场一住就是三年,指导村里剪枝、嫁接、打板栗等技术,这年,大良村首批栗子树挂果,当年就收获了1000多斤板栗,着实让村里人收成了一把。

      从1956年截至现在,大良村连年种栗子树,现在村里拥有2000多亩的板栗园。

      每年5月板栗30天的花期里,揽过一枝栗子花,这花说实话并不怎么漂亮,更谈不上惊艳,却有着山里花的淳朴。栗子花穗编成长辨晒干后,夏天可以当作“蚊香”,拿一辫点燃,缕缕的青烟透着一股特殊的清香,蚊虫不敢侵犯。采访中,大良村的人说起栗子花,他们觉得最漂亮,当漫山遍野开起栗子花时,太阳下,金灿灿的,它分明就是朝你在笑。

      9月板栗收获的季节,村里人将打落下来的板栗连壳一并堆到墙根,泼上几次水任其发热,六七天后,摊开板栗,用木棍挨个敲打,一个个板栗就像炸了油锅似的从壳里争相蹦出来。村支书曹广友说,今年的板栗行情比去年好,平均4.7元/斤,每斤比去年贵了2元。现在的板栗园成了他们村的主要经济树种。

      2003年以前,大良村通往外界的路崎岖难走,优质板栗运不出去。2003年,政府帮着村里修了一条通往山外的柏油路,这一年开始,大良村的板栗逐渐被外界所熟知并认可。

      回归乡村,家乡的历史与板栗是财富

      大良村的西侧不远处便是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广场和《沂蒙山小调》诞生地,紧靠红色圣地的大良村以此为荣。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71岁的村民郭富连与同村人一道去东北打工,作为第一批外出打工的大良村人,休息之余,与工友们最大的谈资便是家乡的千亩板栗园以及大青山战役、唱响神州的《沂蒙山小调》。

      “东三省让我逛了个遍,中国国家博物馆建设时,我负责钢结构喷漆和防火工程建设。”48岁的大良村村民殷京贵,18岁那年外出打工至今,每年农忙时才回家帮忙,其他时间一直在外。记者从殷京贵那里了解到,大良村现在80%以上的青壮年男劳力都在外打工,家里留下了老婆、孩子和年迈的长辈,“在外平均每个月能收入五六千,寄回家,能帮家里不少忙。”

      与郭富连一样,殷京贵在工地闲暇时也习惯跟工友们讲讲家里的栗子花香,家里的红色历史。“在外漂泊了30年,想家。村里成片的栗子花那叫一个漂亮,家门口的水捧起来就能喝,柿子摘下来不用洗就能吃……但是回去挣不着钱。”殷京贵的这一想法也代表了很多大良村外出打工人的想法。

      村支书曹广友说,他们村的大山、河流、千亩板栗园、石屋、青石板路等等都是原生态的,最近他们村两委也在琢磨,如何发展旅游业,让更多外出打工的人回来。前不久,央视一套热播的《马向阳下乡记》,人家大槐树村能搞旅游,他们村这方面的资源也很多,而且板栗还可以搞深加工。

      另外,曹广友也注意到,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0月29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推进消费扩大和升级,促进经济提质增效时提到,“升级旅游休闲消费……实施乡村旅游富民等工程,建设自驾车、房车营地。”曹广友说,政府已经释放出了信号,而且他们村又刚被评为传统村落,有外商也来村里考察过旅游项目,新的发展机遇就在眼前。

      大良村的千亩板栗园,那栗子花正像那些常年生活在深山里以及走出大山的大良村村民,一颦一笑真实地体现了山里人的纯真,山里人的勤劳。

    (初审编辑:孙贵坤   责任编辑:李洪鹏)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