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39-3100789

通讯员qq群:97190667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当前位置:首页>健康>最新新闻

心脏性猝死抢救成功率不到1%

2013年09月18日 09:53 作者: 来源:南方日报
在中国,约每一分钟就有1人心脏性猝死,然而由于公众普遍不懂得急救知识和技能,抢救的成功率不到1%。近日,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急诊科顾问医生区建恒指出,心脏骤停后5分钟内是施救的黄金时间,如果延误,每分钟的存活率会下降7%—10%。

      在中国,约每一分钟就有1人心脏性猝死,然而由于公众普遍不懂得急救知识和技能,抢救的成功率不到1%。近日,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急诊科顾问医生区建恒指出,心脏骤停后5分钟内是施救的黄金时间,如果延误,每分钟的存活率会下降7%—10%。

      心脏病患者猝死几率高

      深圳市人民医院和市急救中心今年一项关于心源性猝死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在最近的3年里,深圳一共发生了4619例心源性猝死,平均每天4例;在这4619例病例中,只有143例被“活着”送往医院,最后只有3例出院。也就是说,深圳发生了心源性猝死的最终存活率只有0.6‰。

      为何心脏病人猝死的发生率如此高呢?港大深圳医院急诊科区建恒医生说,心脏病患者的猝死率是普通人群的4—6倍。其中,多数心跳停止致死的案例来自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患者。而高血压、高血脂、高胆固醇、患有糖尿病、家族有心脏病史的人群患冠状动脉心脏病的风险比较高,年龄增大和长期吸烟会导致风险更高。

      区建恒指出,引致立即死亡的直接原因并非冠状动脉性心脏病,而是心脏缺血导致心脏电流脉冲不稳定,衍生出心室性心动过速与心室纤维颤动,“类似电脑的突然死机”。此时心脏停止工作,无法泵出血液供给大脑和心脏。心跳停止4—6分钟后,脑部开始受到损害,引发脑部永久受损,甚至脑死亡。

      在中国,目前每年心脏猝死超过50万例。每天猝死的人数约为1500人。而由于人们普遍缺乏猝死急救知识和基本技能,心脏性猝死的抢救成功率极低,能够抢救过来的患者不足1%,大多数人没等送到医院就已经死亡。“尽管有接近70%的猝死是发生在家里,但家人的惊慌失措往往导致了无法第一时间实行心肺复苏,也没有在第一时间拨打急救电话。”

      徒手心肺复苏可提升存活率

      出现心脏骤停后,应该如何抢救,帮助心脏“重启”呢?区建恒指出,在3—5分钟内为心室纤维颤动的心脏猝死病发者施行心肺复苏法及利用心脏除颤仪施行“电击治疗”,病发者的存活机会可由0—5%提升至49%—75%。在一些配备专业施救设备的场所,可以立即用专业的除颤器去纤颤,或加以心脏除颤电击。但在国内,配备应急除颤器等急救设备的公共场所还很少,普通市民也不是专业人员,多数时候可以做到的只是徒手的心肺复苏,为心脏及脑部提供少量但关键性的血液供应。

      港大深圳医院急诊科护士林爱玲介绍,心肺复苏的具体做法是,首先为伤病者开始胸部按压,其中成人胸骨的压下深度为至少5cm,按照每分钟至少100次的速率按压胸部,按压30次,接着按着额头提高下巴,清理口中的异物,令气道畅通,再进行人工呼吸(对口吹气)。

      区建恒提醒,如果延误施救,心脏骤停者每分钟的存活率会下降7%—10%。“如果发现病发者不省人事,没有或者只有微弱的呼吸,应该马上召唤救护人员或打120急救电话。对心脏停止跳动的病患者,心肺复苏法能保持他们的呼吸及心脏跳动,是最有效的拯救方法,可令他们的生存机会增加数倍。”

      公共场所应配备自动除颤仪

      区建恒说,美国心脏性猝死抢救成功率近30%,而我国则不到1%。究其根源,除了公众缺乏必要的抢救技能,公共场所缺乏自动除颤仪等急救设施也是重要原因。“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公共场所都会像设置消防设备一样配备自动心电除颤仪,近两三年来,香港的公共场所如机场、铁路、政府开设的运动场所也开始普及自动除颤仪。”

      而我国,在医院以外的公共场所,很少能看到这种设备,即使有市民亦不懂如何使用。因此,区建恒建议,需要在国内推动公共场所广泛配备自动除颤仪,并教导公众学会除颤术很有必要。

    (初审编辑:徐传文   责任编辑:张婷婷)
手机快拍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分享此新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