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39-7037779

通讯员qq群:97190667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当前位置:首页>教育频道>考试辅导>会计司考艺考资格考试

成长:亲历者眼中的注册会计师考试

2013年04月10日 16:12 作者: 来源:中国会计报
究竟是如何走上会计教学辅导之路的,朱俊朴自己也说不清楚。

        究竟是如何走上会计教学辅导之路的,朱俊朴自己也说不清楚。但他担任正保远程教育集团教学服务部总裁的起点却是与会计专业的结缘。

      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是幸运的!”因为他亲身经历了注册会计师考试(下称“注会考试“)的改革历程,而这恰是中国会计考试改革的一个缩影,能与之共同脉动使他感到自豪。

      考试含金量越来越高

      朱俊朴从2003年开始从事会计考试教学辅导工作,到现在走过了近十年的历程。

      在他的记忆中,2002年时,注会考试都还是小本的教材,教材也都偏薄。但是到2003年的时候,变成了大本的教材。

      “仅从教材逐年的变化中就可以发现,注会考试所容纳的知识含量不断地增加。在国民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下,经济生活更为丰富,投资主体也日益多元化。

      说白了,考试的含金量更高了!”朱俊朴说。

      然而让朱俊朴更为兴奋的是,不仅教材变厚了,考试的范围扩大了,出题方式也有了大胆的改革。

      他告诉记者,以往注会考试考题结合教材比较多,可以理解为,教材怎么编写,考题就怎么出。但现在考题变得更活,更为注重从教材中的理论向实践的转换。以最具代表性的《经济法》科目为例,以前只是简单地对某一知识点中的时间要素等考点,进行填空式地考察。而现在即便是在选择题中进行对错判断,选项中的表述也不会照搬教材上的原句,都需要考生在吃透这个知识点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判断。

      “这种导向更接近于执业资格考试对专业人员实践能力的考试,而不仅是停留在理论考察层面,有 利于选拔出合格的专业人员。”他十分肯定这一出题方向。

      2007—2008年,注会行业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注会考试增加了英语考试。同年,财政部也启动了全国会计领军(后备)人才的选拔工作。在朱俊朴眼中,两者不无关系。

      改革开放多年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很多会计领域的“洋证”进入我国,在国内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在朱俊朴看来,中国自己的注会考试从难度及含金量角度并不比此类“洋证”差。因此,注会考试也要走出去。首先,中国的注册会计师必须具备国际视野,熟练掌握英语这一交流工具。同时,注会考试也在国外设置了考场,也为海外有意获得中国注册会计师资格的专业人士提供了机会。

      划时代的“6+1”模式

      2009年,注会考试改革迎来它的最高潮。将以往的单科考试划分成两个阶段,专业阶段及综合阶段,采用“6+1”的模式,在完成会计、审计等6门专业课的考试后还要参加综合阶段的考试。

      如果将注会考试前面的改革进程比喻为小步伐,“6+1”的综合考试模式则是一大步。

      朱俊朴分析说,专业阶段的“6”主要是考察理论部分的内容,而综合阶段的“1”则是侧重实务操作。然而不论是在6的部分还是1的部分,都包含英语的内容。而且,在综合阶段的英语成绩已经成为总成绩的一部分。

      他认为,“6+1”的模式在体现强化实务操作、强化国际交流及执业能力等单一要求之余,更是一种融合。

      “‘6+1’的模式从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将注会考试的改革方向进行了涵盖,其中浓缩了注会考试改革这些年的收获,也从侧面展现出了注会行业的发展脉络。”他告诉记者。

      伴随着考试的这种变化,以 朱俊朴为代表的会计考试教学辅导人员也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但这种压力也是一种动力。

      “让学员在扎实掌握基础知识之余,把握一种正确的理念,用开阔的思维看待会计问题。”朱俊朴分析说。

      这一点对于教学辅导人员也一样。他告诉记者,以前,教学辅导人员通常从《会计研究》等理论书籍中获取出题的思路。而现在这种习惯已经由看书改为看报,或者是关注一些网络上的热点新闻以及最新出台的法律法规的解读等。教学辅导人员要从海量的信息中寻找可能的出题点以及辅导资料的案例等素材,从这些看似不相关的内容中挖掘及汲取灵感。当然,朱俊朴也受益于这个过程。

      近十年的历程,朱俊朴见证了注会考试的跨越式发展。他眼中的会计行业好比日出东山的红日,他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充满信心。

    (责任编辑:白晓伟)
手机快拍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分享此新闻

获奖名单: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重磅专题

记者调查

论坛热帖

临沂新闻

新闻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