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39-7037779

通讯员qq群:97190667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当前位置:首页>教育频道>培训导学>IT培训

浅析网络教育快速发展的原因

2013年04月10日 15:38 作者: 来源:新华网
是谁引爆网络教育“核聚变”

        是谁引爆网络教育“核聚变”

      进入21世纪,网络教育宛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各种形式的网络教育机构纷纷开始走进大众视野,中国从1997年至今,已发展到2000多家网络教育培训机构,经过不断的竞争发展,几经市场洗牌,目前已经逐渐形成了初步的市场格局雏形,这其中,黄冈中学网校作为中小学网络教育的领导者备受业内关注,尤其是近几年来,无论是在业务创新还是在服务创新方面都一直走在行业最前沿,在教育行业、家长学生心目中产生了很大的反响。那么,为什么网络教育经过短短十几年的发展就能撼动在中国存在了几千年的传统教育模式呢?为什么网络教育如同‘核聚变’一样,发展扩张如此迅速呢?这其中的原因既有时代的推波助澜作用,也有网络教育固有的一些优势的推动。

      信息化为网络教育兴起推波助澜

      21世纪是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教育信息化发展到今天,已经从从多个单系统向一个统一的、整合的、共享的系统转变;从面向技术、面向系统的建设转变成“面向应用”、面向用户的建设过程。

      互联网是二十一世纪主流的教育和学习方式,互联网的出现对人们的教育观产生了质的变化,它对教育的影响是史无前例的。伴随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教育部颁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该规划围绕“优秀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教师与学生的信息化应用及学校管理水平提升”三个方面的工作进行部署。规划中特别提及,“建立教育信息化产业发展机制。

      据数据统计,截止到2013年1月,中国的网民规模已经突破6亿人,其中学生是主流人群,小学生的互联网渗透率85%,初中学生的互联网渗透率90%,高中学生的互联网渗透率95%,信息技术教育在中小学校基本普及,100%的高中、95%的初中、50%的小学都已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推动“优质资源班班通”,教育部要求,要围绕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重点启动“三个课堂”建设,使全国50%以上中小学实现“班班通”。特别要为全国几万个教学点配备视频接收播放设备和优质资源,逐步实现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并以县为单位逐步开设同步课堂。

      可以说,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与网络的普及是对网络教育最大的推动力之一。

      巨大的优势加剧了网络教育发展的‘核聚变’

      远程教育相比传统教育而言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及时性、互动性、便捷性、开放性。特别是对于优质的教育资源共享方面,教育是国之根本,近几年来,国家对教育事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视,对教育投入也越来越多,但是,对于教育资源整合方面一直‘裹足不前’。在优质的教学资源分配与共享方面,就目前来说,由于我国各地经济发展速度导致各地的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出现了各地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而网络教育的兴起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一、网络教育具有跨越教学时空、突破时空限制的特点,可供学习者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选择学习内容、方式和进程,有利于解决学校学习矛盾。

      二、网络教育具有丰富的教学交互手段和突出的教学交互功能,可以为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教学互动和协作学习提供网络学习交互环境和平台,学生通过教学交互获得需要的教学资源、学习指导和支持服务。

      三、网络教育具有多种媒体学习资源和资源共享途径,例如,就拿黄冈中学网校来说,通过计算机、卫星、电信网络等多种教学信息传输形式,向学习者提供电子化、数字化等多种形式的优质学习资源,并可通过网络共享黄冈中学的优质教学资源,结合多种媒体技术,进行多元化的学习,如:远程与面授、独立学习与协作学习等混合型学习模式。所以黄冈中学网校的教育模式已成为孩子接受继续教育和进行终身学习的重要形式,成为构建中小学教育体系的基础和平台。

      综上来看,正如黄冈中学网校总裁汪建宏先生所言,网络教育势必会取代传统教育形式,这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是时代的选择。然而,网络教育的‘蓝海’到现在仅仅是显露出冰山一角,巨大的市场规模潜力正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这场网络教育的‘核聚变’。

    (责任编辑:白晓伟)
手机快拍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分享此新闻

获奖名单: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重磅专题

记者调查

论坛热帖

临沂新闻

新闻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