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前首相玛格丽特·希尔达·撒切尔8日去世。“铁娘子”是英国惟一的女首相,也是该国19世纪初期以来在任时间最长的首相。在执政11年间,她推行所谓的“撒切尔主义”,引来广泛争议。但正如自由民主党领袖、副首相尼克·克莱格所言,不管人们站在政治辩论哪一方,没人否认,作为首相,她在这个国家留下独特而持久的烙印……她当政时可能有意见分歧,而现在人们一致认可她的人格魅力和政治的强硬。
弗里德曼的信徒 概述撒切尔在经济领域的一系列作为,不得不把米尔顿·弗里德曼请出来作证。2006年11月16日,这位94岁的美国经济学泰斗在旧金山去世,远在大洋彼岸的撒切尔夫人发来唁电称:“在所有人不屑一顾时,是米尔顿·弗里德曼唤醒了自由经济。”
作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弗里德曼的货币理论影响了尼克松以来三届美国总统的经济政策,在英国,撒切尔夫人可以说是另一位忠实的信徒。
上世纪70年代后期,西方经济陷入增长缓慢甚至停滞与通货膨胀加剧并存的“滞胀”困境,沉重打击了凯恩斯主义。随着凯恩斯经济学的退潮,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学派再次请出了亚当·斯密那只“看不见的手”,称为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1976年,因在凯恩斯主义无法解释“滞胀”现象的情况下提出了永久收入假说,并创立了货币主义理论体系,弗里德曼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其思想基石简单地说,就是自由市场和个人创新是社会进步的源泉,政府干预往往会加剧经济波动。
逐渐得到广泛认可的弗里德曼开始了全球之旅,到不同国家推广自己的平衡预算和限制政府开支等主张。在1979年至1990年期间,弗里德曼成为撒切尔夫人座上宾,成为掷地有声的首相经济顾问。
自1979年撒切尔夫人首次担任英国首相后,与两年后的美国总统里根一样,都遵循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来制定自己的经济政策,并携手向世人证明自由市场制度仍是“最不坏的制度”。日本经济学教授服部茂幸评价说,他们两个人“将大政府、福利国家等这些支撑着二战后西方经济的框架统统打碎,美英奉行的新自由主义政策渗透到了全球。”从某种意义上说,撒切尔主义的核心是一个强有力的政府搭配上一个信奉自由主义的经济,其个人信条是竞争、企业私有、节俭和自律,激进的她打破了英国政坛的旧有模式,深刻地改变了现状,也成为推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不可或缺的动力之一。
铁娘子的铁手腕
在1984年撒切尔夫人向商界领袖概述自己的政治理念时,这位顶着“铁娘子”名号的女首相说,“我上任时只有一个明确目的,把英国从依赖型社会变为自立型社会,从一个‘给我’的国家变成一个‘自己做’的国家,一个‘行动起来’而非‘坐享其成’的英国”。
撒切尔夫人发出这番感慨实属无奈。她上台之时,曾经不可一世的“日不落帝国”已沦为“欧洲病人”,成为欧共体内的穷国。当时,英国陷入20世纪三十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几乎所有重要的人物都把英国已经走到穷途末路当成事实,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工会控制了一切,并觉得对此毫无办法。因此,人们也就理所当然地认为英国的制造业无法和别人竞争,而且在世界舞台上也难以再发挥任何重要的作用。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的一篇文章称,刚刚上台的她(撒切尔夫人)便暴露了自己的真实本色。她在财政上推行货币主义政策,大幅削减政府开支,同时取消汇率管制,这两项政策与二战后的正统做法形成了泾渭分明的决裂。英国《金融时报》认为,作为其担任首相后最先采取的举措之一,废除外汇管制条例,对于伦敦金融城崛起为国际主要金融中心至关重要。另外,工业补贴也遭到削减,许多企业被逼到走投无路的境地。在全球衰退的背景下,她的政策导致英国的失业率急剧上升。到1981年,失业人数超过300万。在英国的许多城市中,投掷燃烧弹的抗议人群同警察发生了公开的冲突。在衰退最为严重的1981年,英国政府预算中仍包含了大量削减开支的计划,进一步压制了需求。
幸好,马岛战争的胜利再加上工党时运不济,撒切尔夫人在1983年的大选中再次获胜,之后她开始对英国经济进行结构性调整。进入1984年,撒切尔夫人开启了私有化的大幕。她的手段很简单,通过廉价股票来邀请公众购买国有企业的股份,然后在税收资金的支持下,亏损企业扭亏为盈并且成为缴税大户。
在这一轮改革中,英国经济中的巨无霸,如英国航空和英国天然气公司都被出售给私营部门,她还卖掉了国有石油公司、国有码头、国有钢铁企业、国有电信运营商、自来水公司、煤气公司、船坞和造船厂,卖掉了捷豹和劳斯莱斯,卖掉了所有生产优质产品但经营严重不善的工业企业。标志性事件是英国电信进行私有化,在当时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公开募股。为了提高市场对股票的需求,撒切尔政府将所有股票出售给散户投资者,并最终为英国民众带来了丰厚的回报,政府在这当中不仅没有损失政治资本,反而提升了支持率。最终,通过私有化,撒切尔夫人把英国规模庞大和不断亏损的国有企业从占该国经济的将近一半,削减到不足1/10。
在英国国内,撒切尔夫人还与势力最强大的工会进行过激烈较量并赢得了胜利。由此,英国从一个受罢工困扰最多的欧洲国家,变成为一个工人运动几乎销声匿迹的地方。这为管理层放手经营企业和引入创新带来了奇迹般的效果,而且这种效果得以持续至今。英国《经济学人》杂志评价说,从英国的角度来看,这场胜利是她一生中所完成的最为重要的一件事情。
在对欧政策上,撒切尔在布鲁塞尔被誉为真正说“不”的夫人。想当年,在时任欧共体委员会主席德洛尔阐述自己欧洲设想时,她曾脱口而出“不、不、不”。至今,在欧盟预算谈判中,给英国高额的“特殊返款”就是撒切尔夫人当年争下来的战果。理由很干脆也很女人:“我只想把自己的钱拿回来!”
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的一篇评论文章指出,撒切尔近12年的漫长执政期常常被错误地以意识形态的色彩加以描绘,但事实上,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撒切尔主义都是讲求实效和注重实践的。